登录 | 立即注册 切换到宽版
德诚收藏投资资讯网»德诚论坛 资讯发布区 文玩典藏交流论坛 明清瓷器底足演变,深度好文
返回列表 发新帖
查看: 2300|回复: 1

明清瓷器底足演变,深度好文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8-9-8 21:07:5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洪武时期瓷器底足

  早期承元代呈离心梯形,其后外足墙变垂直。足墙厚,足端平切。挖足草率,有的甚至浅挖即止。像所谓“饼形足”。内足墙离心角度大,与底相交处呈现弧折。外足墙端斜削,使之成为通常所称“鲫鱼背状”。底心乳丁状突起明显。
1.jpg
明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石榴尊底部

2.jpg
明洪武青花花卉纹执壶-北京故宫

晚期内足墙与底相交处呈钝角折的较多。离心角度缩小,挖足渐深。内足墙向永乐时期的较垂直发展,观察这时期的涩圈迭烧器,有些已经接近十五世纪,民窑未见底足心挂釉器及外足墙画有青花圈线的现象


3.jpg
明洪武青花缠枝碗底

永乐宣德时期瓷器底足
底足墙逐渐趋薄,器足由浅至深,由小至大。早期修足同洪武晚期,其后内足墙由离心过度我,挖足渐深,足端平切。
4.jpg
明永乐青花云龙纹盘-北京故宫

釉面与露胎的交接处多呈现火石红色。质佳的足底内开始刷涂一层薄釉。由单涂足心进而半涂内足墙。足墙加高,直径放大。
5.jpg
明永乐青花内府梅瓶底-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

个别有挖足过肩。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呈锐角折。而内足墙大部分却较垂直,与成化前后的修足特征相似。

6.jpg
明永乐青花龙穿花扁瓶底

其区别在于成化前后的足墙较薄,且大多挖足过肩,挖足趋于细致,乳丁状突起不明显。质量高的一类足墙及器口沿较薄。
7.jpg
明宣德岁寒三友碗底
8.jpg
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

内足墙向心角度,自宣德以后呈逐步缩小之势。明早期,器内底通常在底与器壁的交接处有一道较深的凹线,既所谓“月亮底”。

9.jpg
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底

10.jpg
明宣德蓝釉暗花龙纹盘底


正统、景泰、天顺时期瓷器底足
早期器壁,器底仍较厚,器底的跳刀痕和乳丁状突起比以前收敛。约在景泰前后,大部分足墙向心角度加大,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,呈现较小的锐角折,并且不再垂直切削。
11.jpg
明正统青花松竹梅纹罐底

从断面上看呈倒梯形,足墙较高,较薄,挖足多不过肩。足端平切,接近成化时足墙变矮,内足墙又变得较垂直,部分已经挖足过肩。
12.jpg

13.jpg
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纹罐

晚期足外墙几乎全部饰以青花圈线,并且从此沿用不变。较好一类的瓷器,在足外墙圈线内,开始加绘简单纹饰,成化时增多。多数外足墙端斜削并落于台面,内足墙端有棱边感。个别开始有外足端滚圆的现象。这种形式是明代民窑上乘器皿的特征之一。

14.jpg
明天顺 青花仙人采药梅瓶


成化、弘治时期瓷器底足

挖足多较深,普遍过肩(即内足墙高于外足墙),沿用至十六世纪初,大约四十年左右。较好的一类挖足过肩部明显,足墙趋薄,底心较平,乳丁状突起基本消失,内足墙与底交接处呈锐角折,并较垂直(与宣德前后相似,只是足墙较薄)。
15.jpg
明成化青花蜀葵纹碗底

16.jpg
明成化斗彩盘底
17.jpg
明成化青花婴戏碗底

18.jpg
明成化孔雀绿釉青花莲鱼纹盘底

外足墙端斜削或滚圆,内足墙仍有棱边感(较好的有足墙两端双侧滚圆的现象)。挖足过肩更加明显。晚期挖足过肩现象减少。足墙较垂直低矮,部分出现内足墙离心倾向的一类应属于正德时期。
19.jpg
明弘治黄釉盘
20.jpg
明弘治青花人物碗底

正德时期瓷器底足
正德和嘉靖早期,可以认为是明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一段时间,对民窑器来说,根本的改变是从胎体的粗厚向轻薄的转变。胎、釉承弘治,变化不大,大部分较前略显粗糙。
21.jpg
明正德黄地绿彩云龙纹盘-北京故宫

盘类底部下塌更趋明显。出现了类似于鸡心底的笠状及跳刀痕、粘砂等现象。即使官窑,有的底亦呈明显的笠状。内、外足墙均较垂直,甚至内足墙又点离心倾向,多数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,致使内足端落于台面。
22.jpg
明正德黄地绿彩龙纹碗

一般挖足不过肩。由于足墙较薄而往往使圈足产生不圆的现象。足内施釉较薄,致使跳刀痕明显可见。晚期出现馒头底和笠状突起。
明正德白地绿釉盘底
23.jpg
明正德白地绿釉盘底

嘉靖时期瓷器底足
嘉靖时期,一般只注重此时所谓“馒头底”的应用。底足的工艺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,而往往使容易被人忽略的变化——即嘉靖时期出现的足内墙与底相交处,大多呈弧折的现象。
24.jpg
明嘉靖 五彩海水龙纹盘

正德嘉靖之交,足墙由较垂直,又变为内敛。足端大多平切,或者由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。致使内足端有棱边感,并且落于台面。多数细瓷足端开始双侧滚圆,足墙明显趋薄。
25.jpg
明嘉靖 青花仙人葫芦瓶底

隆庆前后的馒心底器其凸出感不明显,部分圈足较垂直。弘治至正德之交馒心底无圈足。内底凸出明显。其后圈足很低,应由卧足碗演变而来。
26.jpg
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盘底


万历、泰昌时期瓷器底足
早期盘底依然下塌,足墙逐渐变矮,釉与露胎处的结合部“火石红”现象减少。晚期时,足墙逐渐变得较垂直并且相应加高,外足墙及底显现跳刀痕,足心呈下凹的弧状,犹如把“馒心底”翻转过来一样,在内足根之间形成较大弧度的椭圆形。
27.jpg
明万历五彩高士图花式洗底-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

正所谓“物极必反”,自隆庆始,部分器皿的口沿部位切削尖锐,摸上去有割手的感觉。极易损坏。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崇祯。高足杯底往往为实足。并多书以款识。


28.jpg
明万历青花梵文碗

天启、崇祯时期瓷器底足
前一阶段,即使较好的一类,足墙两侧亦出现或多或少的粘砂痕。内足墙较垂直与底交接处圆折。其后足墙逐渐变矮,底多不上釉,并且呈现程度不同的笠状突起和跳刀痕。
29.jpg
明天启青花人物八角瓶底

后期内足墙离心或较垂直。与底的相交处多直折,外足墙端斜削,致使内足墙端落于台面。馒心底继续使用。

30.jpg

自万历晚期开始用的玉璧底开始流行。一般认为其“自外足端向内下方斜削的角度较大”。实际上天启前后宽圈足内足墙多离心,挖足较深;
31.jpg
明末崇祯青花兔纹碗残片

崇祯时挖足较浅;康熙时内足墙较垂直且深;此类制作工艺一直沿用到乾隆时期。


32.jpg

清顺治时期瓷器底足

釉面渐趋细白,底足趋深,内足墙较垂直或向心倾斜。足端两面斜削有棱边感。独有的特征是,由于外足端向外上方切削角度较小,使外足墙无釉离台面部分较高。
33.jpg
清顺治酱色釉暗花龙纹盘

34.jpg
青顺治花“加官进爵”图盘底

酱色口沿沿用并不作修饰(只平切,口沿两侧有棱边感)。康熙时期开始修圆,玉璧底继续沿用并且开始出现双圈足和二层台底。
35.jpg
顺治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底

康熙早期瓷器底足
挖足稍有过肩,圈足内敛。大部分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呈弧折。内足墙侧呈弧状。足端滚圆,双圈足盛行,并且延续到康熙晚期。器底较厚的釉面上,常见缩釉点,瓶累底足多数有二层台。
36.jpg
康熙旱期青花五彩花觚的外底
37.jpg
康熙凤尾尊外底,双圈树叶款,二层台

康熙中期瓷器底足
圈足多内敛,内足墙呈离心或向心状,与底交接处呈不同角度的锐角或钝角折,足端平切。部分底足还具有明早期的修足特征。足端修整,底心落款。


39.jpg
清康熙矾红彩八仙祝寿纹碗-北京故宫
40.jpg
清康熙青花西厢记故事图长颈瓶-美国大都会博物馆
41.jpg
清康熙 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

康熙晚期瓷器底足
器壁和足墙明显趋薄,外足墙由较垂直转变为有些向心,足端有单侧滚圆趋向双侧滚圆。接近雍正时期足墙趋低矮。盘类内足逐渐呈离心状态,双圈足逐渐消失。


42.jpg
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
43.jpg
清康熙金釉碗
44.jpg
清康熙豇豆红釉蟠龙瓶-美国大都会博物馆


本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
43.jpg
44.jpg
发表于 2018-9-14 18:24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支持发帖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返回列表 发新帖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德诚收藏投资资讯网 ( 鄂ICP备17004809号-1 )

GMT+8, 2024-5-2 16:21 , Processed in 0.199878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