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| 立即注册 切换到宽版
德诚收藏投资资讯网»德诚论坛 资讯发布区 德诚财经论坛 送别袁隆平:刷屏的悼念,是国士的颂歌 ...
返回列表 发新帖
查看: 1986|回复: 3

送别袁隆平:刷屏的悼念,是国士的颂歌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1-5-22 20:27:59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src=http___pic.cyol.com_img_20210522_img_96af37dda0dd131f97b5f639aeab0f3f5a_c.jp.jpg

中国青年网  2021/05/22 16:18

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,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,因多器官功能衰竭,在湖南长沙逝世,享年91岁。作为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,也是全球首位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,袁隆平不仅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,也实现了“发展杂交水稻,造福世界人民”的伟大宏愿。
1964年,袁隆平突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,开始研究杂交水稻,历经10年努力,终于在1974年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 “南优2号”,证明了这一研究方向的成功。此后,他毕生致力于推进杂交水稻技术进一步发展,数十年如一日,带领团队完成了一项又一项重大攻关。据新华社报道,直到2021年初,袁隆平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——从30出头的壮年小伙,到年过九旬的耄耋老人,他把大半生的精力倾注在了祖国的乡野田间,一干就是57年。泽被众生的研究成果,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,使得袁隆平无愧于“国士”之称。不论生前还是身后,他的名字,会永远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闪耀。

src=http___n.sinaimg.cn_news_crawl_57_w500h357_20180605_fgSq-hcqccin7055737.jpg.jpg

今天的中国,已经告别了饥饿与贫困,走上了繁荣、富强的发展道路。然而在老一辈人的旧日记忆里,“吃不饱”“吃不好”是曾经的常态。由于中国地少人多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粮食问题都是时刻悬于头顶的一柄“利剑”。生活在今天的我们,之所以不需要再为粮食短缺的问题担心,离不开那些为了提高中国粮食产能殚精竭虑者的努力。而在这个行列之中,袁隆平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。在坊间,常有人说“感谢袁隆平让中国人吃饱饭”,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夸张,但却真实、生动地体现了国人对袁隆平,以及他所代表的整个群体的拳拳感激之情。
水稻是中国的原产粮种,其栽培可以追溯到超过8200年前。千百年来,我们的祖先靠着稻米世代生息,养活了中华文明的半壁江山。然而,在漫长的农业发展史上,水稻的单位产量一直没有太大突破,直到进入现代,我国才通过成规模引入化肥、攻克矮化育种技术等手段,给水稻产量带来了第一次飞跃。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上取得的成功,不仅在第一次飞跃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,使量变升级为质变,开启了一条不断突破的技术路径,同时也意味着我国在这一领域有了向全球推广的重大原创性贡献。对于袁隆平的成就,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唐·帕尔伯格评价道:“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,饥饿的威胁正在退却,他(袁隆平)正在引导我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。”从这个角度上看,袁隆平不仅是中国的英雄,也是世界的功臣。如今巨星陨落,举世亦当同悲。
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袁老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,但他的贡献镌刻在每一粒杂交水稻产出来的稻米之上,他的精神回荡在每一个受其感召而投身农科事业的人心中。今日堪称刷屏的悼念之声,是时代献给伟大先行者的颂歌。参与其中的生者,还应在悲伤过后勉力前行,沿着他的足迹,将服务于人民的事业坚定地进行下去。
来源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
发表于 2021-5-22 20:57:56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 楼主| 发表于 2021-5-22 21:05:32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据羊城晚报消息,5月22日,记者从广州市ZF新闻办获悉,在惊悉袁隆平院士逝世后,钟南山院士送上简洁而深情的缅怀之辞:

隆平大哥:
我的挚友!
天堂里好好休息。你已经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,有空就指导一下学生继续“三系”攻关。
您是一个真正的、最值得我敬佩的学者!
钟南山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1-5-23 11:55:28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返回列表 发新帖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德诚收藏投资资讯网 ( 鄂ICP备17004809号-1 )

GMT+8, 2024-4-27 07:55 , Processed in 0.193679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